東西問·兩岸同祭|余光中為何說“藍墨水的上上游是秭歸”?

                                  分享到:

                                  東西問·兩岸同祭|余光中為何說“藍墨水的上上游是秭歸”?

                                  2023年04月01日 19: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大字體
                                  小字體
                                  分享到:

                                  視頻:【東西問】屈原文化為何在兩岸備受推崇?來源:中國新聞網

                                    編者按:
                                    清明將至,祭祖掃墓,慎終追遠。3月26日起,中新社“東西問”推出“兩岸同祭”特別策劃,透過兩岸同胞共同祭祀伏羲、黃帝、炎帝、孔子、屈原、媽祖、中山陵的文化傳承,洞見兩岸同一血脈,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兩岸同祭。敬請垂注。

                                    中新社宜昌4月1日電 題:余光中為何說“藍墨水的上上游是秭歸”?

                                    ——專訪三峽大學屈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彭紅衛

                                    中新社記者 郭曉瑩

                                    湖北宜昌作為屈原故里,依托屈原文化這一獨特紐帶,與臺灣持續開展兩岸屈原文化交流活動,增進了兩岸同胞理解與文化認同。

                                    屈原具有何種魅力?臺灣詩人余光中為何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屈原文化為何在兩岸備受推崇?中國賦學會常務理事、三峽大學屈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彭紅衛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予以解析。

                                  湖北秭歸縣歸州鎮,屈氏后裔在屈原像前祭祀先祖。張暢 攝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海峽兩岸著名詩人余光中、王蒙、流沙河、鄭愁予、王家新、于堅等都曾赴屈原故鄉秭歸致敬屈子。在兩岸文學界,屈原魅力何在?為何千百年來歷久彌新?

                                    彭紅衛: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的軸心時代,群星麗天、精英輩出,屈原正是這一時代的卓異詩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詩人,一直吸引著歷代學者沉潛屈學、爬梳剔抉、探賾索隱。

                                    簡言之,屈原主要有兩大魅力:藝術魅力和人格魅力。

                                    屈原作品的藝術魅力“驚采絕艷”。他在繼承《詩經》寫實主義傳統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古代神話和南方巫術文化,創造出迷離惝恍的藝術幻境,開中國浪漫文學先河,其藝術創作深刻改變了中國詩歌,乃至中國文學的發展面貌和方向。

                                  新編越劇《屈原》在北京國家大劇院上演。袁云 攝

                                    屈原的人格魅力“與日月爭光”。他“志潔行廉”“忠君愛國”的政治人格成為中國傳統文人士大夫的人格樣板,其人格光芒,使中國一代代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在精神困境中,借解騷、擬騷,自覺肩負歷史的責任和文化使命。

                                    其藝術魅力和人格魅力,構成一種根源屬性,即“文化基因”,植根于中國歷代知識分子內心,往往在家國危亡之際煥發新生,因而歷久彌新、經久不衰。

                                  2018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開幕式暨端午祭在湖北秭歸舉行。周星亮 攝

                                    中新社記者:屈原文化一直是兩岸專家學者研究的熱門課題,為何能在兩岸備受推崇?其核心內涵是什么?

                                    彭紅衛:1993年,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做了一次演講,演講題目是“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汨羅江是屈原自沉的地方,言下之意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原鄉之一在汨羅江,即在長江文明、屈原、楚辭這里。

                                    2010年端午節期間,余光中先生來到宜昌,并創作了詩歌《秭歸祭屈原》。當記者問他到屈鄉后有什么新想法時,余光中先生沉思片刻后說:“藍墨水的上上游是秭歸?!笨梢钥闯鏊晕⑿拚俗约旱挠^點。毫無疑問,秭歸、汨羅江都跟屈原密切相關,都在楚國,楚國壯麗的河山哺育了屈原這樣偉大的靈魂。

                                  2010年,余光中先生來到秭歸參加首屆屈原故里端午文化節暨海峽兩岸屈原文化論壇,并現場朗誦詩歌《秭歸祭屈原》。鄭家裕 攝

                                    2010年6月17日晚,余光中攜夫人范我存、女兒余季珊,由著名詩人流沙河、詩歌評論家李元洛陪同,在三峽大學體育館作了題為“我的詩歌空間”學術報告。在長達一小時的學術報告中,82歲的余先生精神矍鑠,風趣盎然。報告結束后,余先生激情難抑,站起來用英語朗誦雪萊的十四行詩。又應學生們的要求,演繹他的《鄉愁》,當余先生把頭抬起,把手伸向遠方,緩緩地低吟出“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時,場上出現了短暫的寂靜,隨后爆發出持久的掌聲。余光中先生說,中華文化具有彈性,青年學生要“白以為常,文以應變,俚以見真,西以求新”,將古文、白話文和外文融會貫通。

                                    我認為,海峽兩岸推崇屈原文化,是在尋找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原鄉。文化維系情感的作用,往往超越政治壁壘和意識形態差異,形成一種恒久的力量。所謂“同根同源”“落葉歸根”,此之謂也。臺灣同胞因此有追根溯源的文化回歸和文化認同意識。

                                  2016年6月8日,大陸屈原后裔代表屈家明、屈慧敏等將屈金星詩歌《我和屈原同一個DNA》十米書法長卷,贈送給臺灣屈原后裔,以表達海峽兩岸屈氏后裔同祖同根的骨肉深情。竇濤 攝

                                    正如余光中先生所言,中國詩人都有屈原情結。屈原偉大的作品和情操,是我們的文化胎記,不可磨滅。

                                    中新社記者:作為屈原故里,宜昌秭歸古老的祭屈原習俗經年不斷、沿傳至今,進入本世紀,越來越多的兩岸屈氏后裔及各界人士前來祭奠。秭歸的祭屈原習俗有何特別之處?

                                    彭紅衛:祭祀是中國古代政治生活和民間信仰的重要內容。最早記載祭祀屈原的是東晉王嘉,其《拾遺記》曰:“屈原以忠見斥,隱于沅湘,披蓁茹草,混同禽獸,不交世務,采柏實以合桂膏,用養心神;被王逼逐,乃赴清泠之水。楚人思慕,謂之水仙。其神游于天河,精靈時降湘浦。楚人為之立祠,漢末猶在?!庇纱丝梢?,最遲在漢末就有屈原祠,并把他當做“水仙”(即水神)來祭祀。秭歸祭祀屈原時的“游江招魂”儀式,可以說是祭祀“水仙”這一古老習俗的孑遺。

                                    在龍舟競渡之前的“游江招魂”是秭歸特有的祭祀儀式。祭臺設在龍舟競渡的起點,用竹子搭建祭臺的彩門,以表現屈原的高風亮節,并用艾蒿、菖蒲纏繞其上。祭臺前懸掛著端陽符、招魂幡,安放著屈原靈位,貢品,香爐等亦放置于供桌。隨后是祭江儀式,主祭面向長江,誦讀祭文,全體龍舟手敬香叩拜。主祭為龍頭披上紅布并點睛,劃手們安裝好龍頭、龍尾,在龍舟上高舉著“三閭大夫魂兮歸來”的招魂幡,“站頭”(位于船頭的指揮者,競渡時為鼓手)揮舞棹槳點標(插在龍舟上標示各龍舟名號的彩旗),喊“啟槳號子”,龍舟開始劃行,船隊游動,稱之為游江。劃至江心,開始為屈原招魂,船隊高唱招魂曲,一人領,眾人和,呼喚屈原魂歸故里。

                                  龍舟競渡之前的“游江招魂”儀式。劉康 攝

                                    相傳屈原有一個妹妹叫屈姑或幺姑,屈原投江的消息傳回家鄉后,屈原的妹妹天天登上家鄉的山頂呼喊:“我哥回——”屈姑死后變成一只鳥兒,鳥兒的叫喊聲也是“我哥回——”人們于是把這種鳥兒叫子規鳥,把屈原的家鄉叫“子規”,以紀念屈原和屈幺姑的兄妹情深。后來,“子規”慢慢演變為現在的“秭歸”。因此,在游江招魂時,領唱首先唱的是:“我哥喲——回喲,我哥喲——回喲!”一聲聲深情的呼喚,回蕩在峽江,那是百姓對屈原英靈誠摯的召喚。

                                    “游江招魂”是公祭活動之一,實際上通常在五月初二初三就開始忙碌,在五月五日當天,由地方長官主祭,或設主祭、或設亞祭各一人,民眾自發參加,叩拜上香,對屈原深情緬懷。

                                    還有一種家族祭也非常盛行,屈氏后裔聚集在家族祠堂舉行祭祀儀式。秭歸縣歸州鎮萬古寺村被稱為“中華屈氏第一村”,村內居住著屈氏后裔1300多人,他們敬奉屈原為先祖,在每年二月二龍抬頭和端午節期間,都會在屈原宗祠舉行莊重的祭祀儀式。

                                  2012年,兩岸屈氏后裔在秭歸屈原祠祭奠屈原。鄭家裕 攝

                                    中新社記者:每年端午期間,兩岸屈氏后裔和民眾齊聚秭歸,宜昌、秭歸也多次組織人員赴臺開展屈原文化交流。兩岸民間往來及交流活動對推動屈原文化傳承起到怎樣的作用?

                                    彭紅衛:2010年,中共湖北秭歸縣委和《三峽日報》共同策劃實施了“屈原后裔尋訪行”活動,行程萬余公里,大致摸清了海峽兩岸屈氏分布情況及其源流。尋訪的最后一站,就在臺灣彰化市寶廍里,兩岸同胞一見如故,共祭屈原,互贈紀念品,難舍難分。宜昌和臺灣兩地以屈原文化為紐帶長達13年的持續交流互訪,由此拉開序幕。

                                    多年來,兩岸陸續開展“2011年屈原故里端午詩會”“兩岸鄉親祭詩祖——屈原銅像贈送揭幕典禮”“詩歌的太陽——兩岸屈原文化交流詩會”“兩岸一家親——兩岸屈家賽龍舟”“根的記憶——臺灣屈家故里行”“海峽兩岸屈氏后裔共慶端午”等活動。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兩地克服重重困難,連續3年開展“屈原故里祭詩祖·兩岸情深慶端午”等系列云端交流活動,確保了兩岸交流的延續。

                                  兩岸屈氏后裔在秭歸屈原祠廣場祭奠屈原。張暢 攝

                                    據統計,宜昌打造端午文化節等對臺交流品牌,累計有近萬人次參加了形式多樣的屈原文化交流活動,涵蓋島內多個縣市和各個階層。每年端午期間,兩岸同胞互訪、祭拜屈原,對豐富兩岸同胞生活、增進兩岸理解、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發揮了積極作用。兩岸打造的屈原文化創意產品,可以互相借鑒,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中新社記者:兩岸共同弘揚傳承屈原文化有怎樣的現實意義?

                                    彭紅衛:一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在歷史上,凡異族入侵、民族危亡之際,屈原便會走向歷史前臺。解騷者多與屈原有相似人生際遇,如洪興祖、朱熹、王夫之、聞一多等,憤而注《騷》,能從一己切膚之痛與屈原產生強烈共鳴,屈原成為民族凝聚力的一面旗幟。

                                  兩岸人士參觀秭歸“海峽兩岸交流基地”。郭曉瑩 攝

                                    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屈原是宜昌的,也是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瑰寶。兩岸同胞開展祭屈原、賽龍舟等活動,成為尋根問祖、寄托鄉思的一種表達方式,體現出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三是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屈原筆下,“正則”“靈均”以及“美政”理想蘊含深邃。今天,兩岸共同發掘弘揚屈原文化的內涵,更能彰顯中華民族推動構建人類文明新秩序的責任、擔當、智慧和氣度。(完)

                                    受訪者簡介:

                                     彭紅衛,男,湖北紅安人,文學博士?,F任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教授,中國賦學會常務理事,三峽大學屈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宜昌市“楚辭講師團”首席講師。擔任中央電視臺《法律講堂》(文史版)主講嘉賓,曾主講《朱熹查貪》等系列,并于2015年被央視《社會與法》頻道授予“最具引導力獎”。曾獲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唐代律賦史”;獲評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工作推動者”、湖北省“十佳閱讀推廣人”、湖北省“師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近年來發表專著《唐代律賦考》《屈原的文化人格研究》《長盛川賦》等,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五十余篇,校注古籍四種,參編高等教育教材多部,公開發表詩詞歌賦多篇。

                                  【編輯:岳川】
                                  發表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 刊用本網站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Copyright ©1999-2023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評論

                                  頂部

                                  日韩女人性开放视频